核心
  提示
  女大學生們與教“獸”的相逢,不過是一個成年人參予社會生活中諸多危險人際關係中的一次交鋒。法律之所以對成年人的保護疏於未成年人,皆因常識告訴我們,成年人理應擁有比未成年人更強大的辨識力和保護力。
  □ 曾茜 成都商報評論員
  廈門大學博導誘姦事件中,一個受害者的揭桿,讓又一個大學教“獸”劣跡曝光。但此時熱鬧的圍觀,更像是一場桃色狂歡,當刺激眼球的新聞噱頭被拋售一空後,人們終歸會情緒平息,當初的激憤也會慢慢忘卻。就像此前被忘卻的很多類似新聞:廣州大學城多名女大學生被人催眠後誘姦,高三女生被大學招生教師強姦患上精神病……與這些“赤裸裸的真相”被曝光完全不成比例的是,如何防範的反思和補救。
  一個教“獸”的落網,不是大快人心的結局,而是痛心疾首的開始,因為被牽扯出的,是那麼多花樣年華的女大學生的悲慘經歷和伴其一生的心理陰霾。縱觀同類案例,總有很多人選擇隱忍、害怕、喑然神傷甚至不惜自殘,直到某一個不甘沉默的受害者勇敢發聲。基於對弱者天然的同情,善良的圍觀者們往往都會設身處地站在與受害者心理共鳴的立場,去體會她們的種種無計可施。可事實真是這樣嗎?女大學生們真的絕無選擇?
  事實上,新聞曝光就是一種佐證,面對教“獸”的利誘威逼,有人選擇勇敢反抗,更多人選擇退縮隱忍。後者的選擇,幾乎成了我們這個社會最大的傷痛。但我們每次只是輕撫傷口自我哀憐,卻不敢狠心對受害者的失於自保嚴加喝斥。
  女大學生,特別是代表著知識、能力、閱歷都理應優於多數人的女博士生們為什麼習慣選擇脆弱?中國政法大學刑事訴訟專家洪道德那句“誘姦不構成犯罪”的解釋,不中聽,但卻是教“獸”們有恃無恐的法寶之一。女大學生們與教“獸”的相逢,不過是一個成年人參予社會生活中諸多危險人際關係中的一次交鋒。法律之所以對成年人的保護疏於未成年人,皆因常識告訴我們,成年人理應擁有比未成年人更強大的辨識力和保護力,當然,也包括承受力。可惜,在博導誘姦事件中,這個最為可靠的自我保護防線卻顯得如此脆弱。理由縱有千萬,但無論是保研保博還是論文過關,都不過是受害者對“利益”誘惑的讓步。
  說難聽點,這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的交易,即使施害方深受道德詬病,但受害者也會因此失去法律庇護。所以,隱忍的女大學生們用自己的依賴和懦弱,助長了教“獸”的可怕能力。借用網上常有的不客氣的評價:我們的大學生被我們教育得更像是小學生,沒有獨立的思維和判斷,沒有勇敢的人格和品性,才會輕易受制於人。說法也許殘忍,但惟“良藥苦口”,方能治病。
  當然,教“獸”們的頻繁得手也不是什麼天賦異稟的超能力,風花雪月的誘惑只是少數,更多夾雜著“保研保博、推薦工作”的承諾和威脅,無不是借用制度環境所賦予的特殊權力。一個教“獸”擁有對學生前途命運決定權的環境中,女大學生自然很難潔身事外。在缺乏公開公平競爭、缺乏有效制衡監督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等考評中,一手遮天的特權,成了教“授”成“獸”的土壤。而這種制度的久拖不改,也變相造成了諸多女學生今日之循環往複的困境。  (原標題:博導誘姦事件應少些圍觀多些反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vxurkfbxvifg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